從這位跑者的即時跑力圖表可以看到,在5月中以前跑力都是穩定在45到50之間,但到了5月中之後卻開始有逐步下降的趨勢。除了天氣變得濕熱的因素之外,我認為也跟他的訓練安排方式有關。
這位跑者幾乎所有訓練都是低強度的慢跑或是節奏跑訓練,缺少T強度以上的高強度訓練。換言之,有氧耐力基礎已經足夠了,但如果沒有加上I 或R強度訓練刺激的話,運動表現會很難再往上提升。
另一個問題是,他在訓練安排上沒有明確的質量跟輕鬆訓練分隔,很多時候會連續幾天都進行節奏跑訓練,或是加插一些M強度的訓練,這樣做身體會難以吸收訓練成效。從各強度區間圖表也可以見到,他在過去30天的訓練強度大都集中在中強度區間,也就是M、T跟A強度。
未來訓練建議:
- 可以先檢測自己目前的5公里成績,看看與當前跑力所對應的21分41秒相差多少,之後可以嘗試加入一週兩次的I 強度間歇訓練(例如6到8趟亞索800訓練),刺激身體的最大攝氧量,持續4到6週後再進行一次5公里測驗,如果有進步到21分的話,再進行M、T強度的訓練會帶來更大的效果。
- 需要明確劃分「輕鬆日」與「質量訓練日」,在輕鬆日只進行E強度或以下的恢復慢跑,在質量訓練日則進行具刺激效果的訓練,例如I、R強度間歇課表,或是一次LSD長跑,即「該輕鬆的時候輕鬆,該辛苦的時候辛苦」;這樣的安排方式會比連續幾天都進行中強度訓練來得好,如果想要進步、跑得更快,就必須要適時挑戰自己的極限,同時安排適當的恢復時間,一直採取中庸之道並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