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特色:
- 加入每週訓練時間、距離、訓練指數統計。
- 每天的訓練指數(訓練量)將會以圓點呈現,圓點愈大,代表壓力愈大,反之亦然。
- 圓點的外環會顯示出各強度區間的比例,可以快速分辨紀錄是輕鬆跑抑或是高強度間歇。
- 使用者可以設定紀錄的訓練類型,包括「訓練」、「比賽」或「其他」。
- 新版本的訓練日誌跟訓練指數將開放給所有註冊會員使用。
訓練指數的應用
今天的訓練壓力大不大?有些跑者可能會說「今天跑了15公里,很累!」「今天跟朋友輕鬆跑了2個小時,蠻輕鬆的~」「今天跑了一場全馬,超累的!」可是到底有多累,過去我們都只會用里程數或時間去表達。但對於訓練壓力有一定認知的跑者都會知道,跑步的時間跟距離都不足以描繪出實際的訓練壓力,因為訓練量應該要考慮到訓練的強度跟時間,強度很低但慢慢跑3、4個小時也可以很累;一次只跑5公里,但如果都是用盡全力跑的話壓力也不會低到那裡去。
因此,RunningQuotient的「訓練指數」(過去的「訓練量」)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只要把訓練紀錄同步到RunningQuotient上,系統就會幫助我們計算出每筆紀錄對身體的壓力有多大。訓練指數愈大,代表這次訓練的刺激愈大,身體就需要花更多時間恢復,以迎接下一次的高品質訓練。
訓練指數是相當容易上手的疲勞控管工具,只要今天的訓練指數很高,那明天甚至後天也應該只安排輕鬆的動態恢復日,吸收今天的訓練刺激,讓明天的自己變得更強!一般來說,訓練指數在30到50點之間都算是一次負荷很大的訓練,一次全馬比賽下來訓練指數可能會高達100點以上。在一次高負荷的訓練或比賽過後,應該要安排休息或是5到15點的輕度訓練幫助恢復。另外,當一筆紀錄的訓練指數高於40點,那麼圓點將會出現黃色的光暈,以作為警示之用。
同樣的,每週的訓練指數也可以看出這個禮拜的疲勞程度,週總訓練指數愈高(一週累計的訓練指數),代表這禮拜的訓練愈累。通常會建議安排2到3週正常到高負荷的訓練週,接著就要安排一個禮拜的減量週(訓練量較低),身體才能吸收過去2、3個禮拜的訓練效果。
訓練內容一目了然
訓練指數高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訓練強度不高,但時間拉很長;另一種是時間沒有很長,但當中包含了多組高強度間歇跑。RunningQuotient開發團隊為了讓跑者可以快速知道每次訓練的「內容」,當我們點擊某一筆紀錄時,圓點的外圍就會跑出各強度訓練指數的比例。例如這只是一次慢跑訓練的話,外環都會是淺藍色(第1區),而如果是一次混合高強度間歇的訓練,外環會出現更多不同的顏色,如果橘色、紅色的比例愈高(第5、6區),代表在訓練中快跑的比例愈多。
為不同的訓練紀錄作出分類
使用者可以為每一筆紀錄設定不同的類型,分別可選擇「訓練」、「比賽」、或「其他」,日誌上的圓點將會根據類型而轉變成不同的顏色,方便跑者為不同的紀錄分類,在訓練日誌上也可以快速分辨出不同圓點的類型,而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單筆紀錄影響到整體分析的準確性。
一般訓練在日誌上會是預設的綠色圓點,如果這筆紀錄是用盡全力的測驗或比賽,可以選擇「比賽」,圓點將會變成紅色。而如果知道這筆紀錄只是休閒慢跑、通勤跑等非真正的訓練紀錄,也不想要把這筆資料納入分析的話,可以選擇設定成「其他」,圓點會變成橘色,同時系統只會計算這筆紀錄的訓練指數,其他的分析項目如即時跑力、各心率區間時間統計、各強度步頻等將不會納入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