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該跑多少公里才能完賽?該練多少才會進步?該跑多少才能跑進三小時內?這些問題一直都是跑者們經常討論的話題。繼2017台北馬數據分析後,我們團隊再針對渣打馬拉松進行統計,找出不同完賽時間的跑者每周的訓練量有多大。

我們將訓練量分成三個指標,分別是跑步里程數(跑量)、訓練指數與訓練時數,統計皆以周為單位。跑量是指所有跑步紀錄的總距離,是跑者最熟悉的訓練量單位;訓練指數則可以更客觀地量化出每次跑步訓練的壓力,因為它會同時考慮到訓練時間與訓練強度;訓練時數則代表所有跑步紀錄的總時間。

延伸閱讀:衡量每次訓練的壓力:訓練指數

以下是所有完成渣打馬拉松的RunningQuotient男性用戶,按照不同的完賽時間,統計出過去六十天的平均周跑量、平均訓練指數,以及平均訓練時數。

周跑量

與12月的臺北馬拉松相比,這次分析發現各完賽時間的跑者普遍跑量都下降了,降幅約為1~5公里不等。但整體趨勢相同,完賽時間愈短的跑者,其周跑量愈大,三小時內完賽的跑賽平均周跑81.5±20.9公里,與台北馬的83.9公里相若;四小時外完賽的跑者平均周跑量普遍在40公里以下,結果也跟台北馬統計相去不遠。

訓練指數

訓練指數是RunningQuotient獨有的訓練量單位,更適合用來量化跑的步訓練壓力。同樣地,體能愈好的跑者通常能承受更大的訓練壓力,所以會看到速度愈快的跑者,每周的訓練指數愈大。

整體的趨勢與臺北馬相同,完賽時間愈短的跑者,其周訓練指數愈大,也發現普遍皆有下降的情況出現。猜測是不少跑者同時都參加了這兩場指標性的賽事,在台北馬過後休息了一段時間,導致渣打馬前六十天的平均訓練量皆略為下降。

另外也發現一個現象,三個半小時內完賽的跑者,其周訓練指數與馬拉松紀錄的訓練指數相約,普遍在100~110左右,而全力跑一場馬拉松的訓練指數也會在90~120附近(時間愈長訓練指數愈高),代表他們一周的訓練壓力約等同於一場馬拉松的壓力大小。

訓練時數

最後,在周訓練時數方面,趨勢跟跑量與訓練指數相同,完賽時間愈短的跑者,周訓練時數愈長。如果跟台北馬的分析相比,會發現三個半小時內完賽的跑者大幅下降,三小時內的跑者從7小時以上,下降到渣打馬的6小時15分(標準差1小時41分)。


賽事數據分析系列: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