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競手選手來說,不管訓練計畫多有效,訓練狀況有多好,只要在比賽時沒有發揮出該有的水準,就必定有要檢討的地方。所以,除了要分析訓練紀錄之外,比賽數據的分析也相當重要,而且在經過減量調整後,身體的狀況會比訓練時都要好,很多數據的最佳紀錄都會出現在比賽裡,分析比賽數據可以讓教練與選手觀察到一些平常會忽略的細節,甚至能從中找出之後訓練的方向與目標。

在上一篇〈賽前訓練篇〉提到,這次準備馬拉松的訓練方式有經過一些調整,從當前跑力也看出跑步表現比以往都要好。在配速能力方面,承鴻也已經達到無可挑剔的地步,前後半馬只差不到30秒,對自己身體有著高度的掌控力;然而,鞋子卻成了這場比賽中最大的障礙。

在這篇比賽分析中,我主要會針對比賽中的跑步技術數據作出分析,以下是這次渣打馬拉松的比賽紀錄摘要:

  • 時間:2:36:19
  • 距離:42.47公里
  • 平均配速:3:40 / 公里
  • 平均心率:164 下 / 分(儲備心率80%)
  • 訓練指數:78.1 點

從數據圖表中看到,步頻(黃線)在前10公里仍能維持在每分鐘186步,觸地時間(紫線)則落在202~204毫秒之間,但從15公里開始,步頻逐漸滑落至184步以下,觸地時間也拉長至206毫秒以上,最後平均步頻只有184步、觸地時間205毫秒。賽後承鴻跟我說:「每一步都像在剎車一樣,大腿股四頭肌非常痠,跑起來比平常要費力很多!」

他在比賽心得中也提到:

「當天身體狀況也沒有問題,但比賽途中卻碰到一個嚴重問題:第一次穿Nike跑鞋上場比賽,卻意外出現練習時未曾有過的大腿股四頭肌繃緊,跑起來完全沒有放鬆感覺,竟然連3:38/km都感覺吃力,只好保守回到低標3:40/km配速,穩定巡航。」

「在賽前其實已經穿了 NIKE ZOOM VAPORFLY 4% 跑過合計有50k(分別是20k、18k、12k)的質量課表,肌肉也沒有明顯不適應感,所以才大膽嘗試穿Nike上陣(以往都是穿Mizuno)。」

再回看他過去30天的技術數據,配速2區的步頻為190.1步,觸地時間為197毫秒,代表比賽當天的跑步動作與節奏並非平常訓練所習慣的,可見跑鞋對跑步技術的影響相當大。另外也得到一個結論,就是穿新鞋練跑50公里還不足以讓雙腳完全適應,更不建議用來跑重要的比賽。

渣打馬前30天的各強度平均步頻與觸地時間

我再把2016年12月台北馬拉松的紀錄拿過來做比較:

  • 時間:2:36:39
  • 距離:42.38公里
  • 平均配速:3:41 / 公里
  • 平均心率:168下 / 分(儲備心率83%)
  • 訓練指數:99.4 點

在平均數據上,步頻落在188步,觸地時間為196毫秒,與當時訓練的數據相符,看似是正常發揮。但其實當天承鴻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穿著還不適應的Mizuno Wave Universe 5(單腳重量只有80克),在最後幾公里小腿不適被迫降速。仔細看他比賽的分段紀錄(下圖),前25公里的動作比平常訓練還要輕快,步頻平均在188~190步之間,觸地時間幾乎都在194毫秒以下,但通過30公里後,步頻逐漸下降至186步以下,在小腿不適的情況下,觸地時間在最後7公里更延長至200毫秒以上。所以,有時候只看平均值還不能看到事實的全貌。

2016年台北馬分段紀錄,最後7公里步頻下降至186步以下,觸地時間也延長至200毫秒以上。

另一方面,在配速相當的情況下,發現今年渣打馬的平均心率比台北馬降低了4下/分,同時由於最大心率有變化,所以換算儲備心率百分比是從台北馬的83%下降至渣打馬的80%,除了體能因素外,也可能是渣打馬當天溫度較低所致。另外,根據統計,如果是盡全力跑一場馬拉松,訓練指數應該會落在90~120點左右,前年台北馬的訓練指數為99.4點,代表當時的確是盡力了;然而渣打馬的訓練指數卻只有78.1點,代表承鴻還沒有完全發揮水準,極可能也是受到新鞋所造成的大腿疲勞所影響。

最後,我再翻看承鴻在去年12底的台北半馬以及10月的全運會馬拉松紀錄,這兩場比賽他都是穿著最適應的Mizuno WAVE EKIDEN 9上陣。將這四場比賽的數據整理出來,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承鴻在穿著Mizuno WAVE EKIDEN 9 時,觸地時間與觸地騰空比的表現都比另外兩雙要好(觸地騰空比愈低愈好),但移動參數卻分別佔據最高及最低值,半馬的移動參數只有5.9(愈低愈好),而全運會時則高達6.6。

註:全運會前半程幾乎是用1區的配速跑,30公里後才加速,所以平均配速跟心率都較低。

觸地騰空比是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的比值,數值愈低代表觸地時間愈短、同時騰空時間愈長,是跑者追求的方向。移動參數是垂直振幅跟步幅的比值,跑者都希望每步的垂直振幅很低,同時步幅又可以更大,所以移動參數也是愈低愈好。

延伸閱讀:【案例分析】接近頂尖跑者的的跑步技術

從這張表格中會發現,觸地騰空比較不會受到跑步速度的影響,主要是跑者本身的跑步技術以及鞋子的因素影響較大;至於移動參數則受跑步速度影響較大,速度愈快,移動參數通常就會愈低,但在速度相同的情況下(2018渣打馬與2016台北馬),仍然能夠從移動參數看出些微差異。

總結

顯然地,跑鞋的選擇是這次渣打馬中最大的缺失。雖然已經在賽前穿著比賽鞋訓練過幾次,但到比賽時卻發現自己其實還沒有完全駕馭這雙新鞋,導致原本得心應手的配速都覺得吃力,大腿肌肉提前疲勞,跑步效率大幅下降。

另外,透過RunningQuotient的技術數據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最適合自己比賽的鞋款,這篇文章主要在分析馬拉松的技術數據,我們也可以透過同樣的方式,找出自己在不同距離的最佳跑鞋。

以上,就是不信「鞋」的結果,以後一定要選擇最熟悉的跑鞋應戰,將該有的實力完全發揮出來。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