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萌生這篇文章,其實也挺有趣的!我就像個四不像一樣,自己雖然是競走選手,但卻教跑步。然後自己的老本行競走,其實在台灣沒有相關文獻,所以想了解心率區間也只能憑空想像。直到最近,我的跑力值無止盡下滑已經一陣子,終於來到止跌的這一天!
這張是我擷取我從使用RunningQuotient到現在的跑力圖表,只要注意到橘色線就好,一路就開始呈現 下降-趨緩-再繼續走下坡的狀態....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家仔細看我分的三大塊
- 第一塊是剛接觸RunningQuotient,數據太少,跑力值被高估了
- 第二塊是跑步居多,跑力值還維持在55左右
- 第三塊是到大陸移地訓練後,所有訓練都改成用競走,所以就開始無止盡的下坡
這段截取跑力圖,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我的跑力曲線,終於止跌而且回升了。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的跑力值,終於有點可信度了,但光靠這點還不足以確認這就是我的競走跑力值!所以我就又找了一個指標,來重複確認到底可信度高不高。
從這張各強度配速表可以把它套到我現在的比賽配速,就能重複確認跑力值到底準不準確了。
- 5000公尺競走個人最佳成績:21分49秒
- 10000公尺競走個人最佳成績:48分34秒
從以上種種數據,我們能整理出幾個大重點
- 競走絕對是低騰空,長時間觸地的一項運動(較跑步費力許多)
- 競走受限規則因素,只能提高步幅和步頻來加快速度。
- RQ的當前跑力值也適用於競走訓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