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Garmin Forerunner 620正式推出市面,跑步技術數據正式帶進跑者的世界中,從此我們可以馬上知道自己在跑步時的步頻、觸地時間、垂直振幅等等,並於訓練或比賽後進行分析。其中RunningQuotient的跑步技術數據分析更為這些數據增添更多意義,跑者可以知道自己在不同速度下的技術數據,並比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以衡量訓練的成效。
目前能夠被主流跑步裝置測量的技術數據包括:步頻、步幅、觸地時間、垂直振幅、移動參數,以及左右觸地平衡。其中觸地時間、垂直振幅、移動參數與左右觸地平衡是進階的技術數據,需要搭配Garmin高階跑錶及心跳帶/跑步動態感測器才能被測量跟紀錄。在所有完成渣打馬拉松的RunningQuotient用戶當中,有46%的跑者在比賽中有紀錄進階的技術數據,其餘54%則只有紀錄步頻與步幅。
在這一篇渣打馬數據分析中,我們團隊針對比賽中的技術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不同完賽時間的男性跑者在馬拉松比賽中,其平均步頻、步幅、觸地時間、垂直振幅,以及移動參數,作其他跑者參考之用。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完賽時間,檢視自己在比賽的各個技術數據是否剛好落在平均值,抑或比平均值更長或更短,日後訓練上可以針對這方面進行調整。
步頻
跑步速度愈快,通常步頻也會愈高,在渣打馬拉松跑者中,三小時內完賽的跑者其步頻平均達每分鐘189.2步,三小時到三個半小時的跑者平均在185步附近,四小時內的跑者平均仍在180步以上,表示馬拉松要跑進四小時內,步頻維持180步以上是基本條件。
四小時外完賽的跑者其步頻迅速滑落,四小時到四個半小時的跑者平均在175步附近,五小時外的跑者平均更掉至164.3步,猜測是由於四小時外完賽的跑者會有較多步行的時間,導致整體的平均步頻較低。
延伸閱讀:步頻是跑步技術之母
步幅
跑步速度 = 步頻 x 步幅,步幅是指單腳離地後到另一腳著地之間的距離,透過步幅的分析可以讓我們知道不同速度的跑者,其平均步幅範圍分別是多少。從上圖可見,不同完賽時間的步幅趨勢跟步頻一樣,速度愈快者步幅愈大,並隨著完賽時間拉長而縮小。三小時內完賽的跑者步幅平均達1.3公尺,相當於一名8~10歲小孩的身高。
觸地時間
觸地時間是指單腳腳掌從接觸地面的瞬間,到完全離開地面所花的時間,單位為毫秒;通常跑步速度愈快者,其觸地時間也愈短。從上圖看出渣打馬跑者的結果與理論相符,三小時內完賽的跑者其觸地時間平均在197毫秒,同樣地,完賽時間愈長的跑者,由於步行的時間較長,所以觸地時間更長。
延伸閱讀:如何縮短觸地時間?
垂直振幅
垂直振幅是指身體重心垂直振動的高度,振幅愈大,跑步效率愈差。跑步技術愈好的跑者,垂直振幅會愈低,讓大部分能量都能用作水平移動。然而,根據這次渣打馬拉松的分析,不同完賽時間的跑者並沒有發現明顯的差異,大致上都落在6~8公分的範圍之內;這個結果意味著完賽時間的長短(跑步速度)跟跑步技術並沒有顯著的關聯性。
移動參數
移動參數是垂直振幅跟步幅的比值,技術愈好的跑者,愈能夠以較低的垂直振幅跑出更大的步幅,亦即跑步效率愈好。例如垂直振幅是7.5公分,步幅是1.1公尺,移動參數就是6.8(7.5/ 1.1)。速度愈快的跑者,由於步幅較大,所以移動參數通常也會較低。
在這次分析結果中,雖然趨勢不算明確,但普遍來說完賽時間愈短的跑者,其移動參數也較佳(較低)。其中較明顯的分界線出現在三個半小時,三個半小時內完賽的跑者移動參數在5~7之間,而三個半小時以外的跑者大都在7.5以上。
延伸閱讀:可以具體量化跑姿優劣的「移動參數」
賽事數據分析系列:
更多關於跑步技術的說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