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析的主角是國內的菁英鐵人三項選手楊志祥,之所以會想要分享他的紀錄,是因為他是我目前在RunningQuotient上所看到,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數據表現最好的選手。這一篇文章會利用他在今年三次5公里的測驗數據,來說明他的技術到底好在哪裡。

測驗與比賽除了可以知道自己體能的變化外,如果有搭配進階的心跳帶,也將會是檢視跑步技術水平的好機會。志祥在今年3月底跟10月底分別上傳了一次在操場進行的5公里測驗紀錄,然後在11月中參加了美津濃接力賽,他的棒次距離也剛好是5公里,所以可以順便拿來比較;以下是這三筆紀錄的摘要。

【2016.03.30】5公里測驗數據
  • 測驗時間:16分50秒
  • 實際平均配速:3分22秒
  • 平均心率(區間):183bpm(4.2)
  • 即時跑力:61.3
  • 訓練指數:13.2

【2016.10.22】5公里測驗數據
  • 測驗時間:17分53秒
  • 實際平均配速:3分35秒
  • 平均心率(區間):186bpm(4.5)
  • 即時跑力:54.6
  • 訓練指數:14.2

【2016.11.13】美津濃接力賽(5.04公里)
  • 測驗時間:16分59秒
  • 實際平均配速:3分22秒
  • 平均心率(區間):188bpm(4.7)
  • 即時跑力:——
  • 訓練指數:19.7

可以明顯看到10月的測驗成績慢了將近1分鐘,而且平均心率也增加了3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志祥在今年8月開始服役,訓練時間相對壓縮了很多;而3~5月的時候則是處於最佳競技狀態的階段,所以3月的測驗相當接近他的最佳成績。

接近頂尖跑者的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

不過,他在11月的美津濃接力賽,5公里跑出16分59秒,跟3月的成績只相差9秒。我透過RQ的區段分析功能,分別把這三筆紀錄的技術數據整理出來:

從這三筆紀錄的技術數據比較中可以發現,志祥在11月接力賽的觸地時間、騰空時間、移動參數與垂直振幅都比之前兩次5公里測驗進步不少,所以可以知道,雖然11月時他的體能退步了,但由於技術的進步,讓5公里的成績仍維持住很高的水準。

〈縮短觸地時間──各項紀錄保持者的跑步技術數據〉這篇文章可以看到,頂尖馬拉松跑者的觸地騰空比會剛好等於1,也就是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會非常接近(世界紀錄保持人的觸地時間與騰空時間同樣是162毫秒)。然而我在RunningQuotient上觀察到大部分的業餘跑者,他/她們的觸地騰空比都會是2:1,甚至3:1也都大有人在,亦即觸地時間會比騰空時間高出2~3倍,如果觸地時間是250毫秒的話,騰空時間就只有80毫秒左右;這種跑姿我們會稱為「競走型跑法」,因為跑起來就像在競走一樣,兩條腿快速轉換支撐,但身體往前飛的時間卻很短。

志祥在3月時的5公里測驗觸地時間為178毫秒,騰空時間151毫秒,可以算出觸地騰空比只有1.18。雖然在10月的測驗中略為退步,但到了11月中這些技術數據卻又更上一層樓,觸地騰空比降低至1.13(觸地173毫秒,騰空153毫秒)。另外,3月的移動參數跟垂直振幅分別是5.6與9.5公分,到11月下降至5.4跟8.7公分,可以想像得到他的跑步動作變得更有效地把更多體重分配在前面(更能夠利用重心落下來前進),同時也減少了身體往上彈跳的動作;簡單來說,他移動得更有效率!

因此我非常好奇,到底志祥在當兵這段期間安排了什麼樣的訓練,讓他可以在有限的體能訓練量下,藉著跑步技術的提升讓5公里成績回到接近巔峰的表現呢?

練習跑快,才能跑得更快

我直接詢問了志祥關於接力賽前的訓練狀況,以下是他的回答:

「我有特地針對接力賽進行調整,大概在9月中從部隊出來後,先安排了4周的速度訓練:35秒極速(跑步機時速21左右),每趟之間休息25秒,大約重覆12到15趟。接近比賽的前4週安排了閾值訓練,例如以自我感覺9.5成力跑 2分30秒(補充:配速約3分10~15秒,也就是志祥的5公里比賽配速,嚴格來說應該算是最大攝氧量的訓練),每趟之間休息30秒,重覆6到8趟。上一次5公里跑步測驗(10月底)是在速度訓練週期結束後進行的,那時間還沒有開始進行閾值訓練。」

上圖是志祥其中一次速度(R配速)訓練,可以看到觸地騰空比剛好等於1:1,代表在R配速下他的技術就像頂尖跑者般優異。

從志祥的回答可以知道,由於要準備5公里比賽,所以在此之前主要都集中在高強度的訓練。這樣做除了可以讓體能適應比賽的強度外,同時也能夠讓肌肉適應更好的跑步技術,因為只有在高速下才會發生:1. 更大的前傾角度,2. 觸地時間降低,3. 後腳拉回身體下方的速度更快,以上統統都是跑得更快的必要元素,而且都不可能在長慢跑訓練時鍛鍊得到。

我們可以從這篇文章可以學習到:

  • 只有真正的「快跑」才能學習跟訓練到「跑快」的技巧,並轉移到較慢配速的跑步動作上。平常進行技術訓練只是為了學習動作跟技巧,以及強化身體對動作的知覺。
  • 長距離跑者不應該忽略速度訓練,不能一直鍛鍊閾值配速以下的強度(例如E強度),要適時安排快步跑或R配速的強度,特別是在長距離慢跑後,以降低肌肉收縮變慢的幅作用,避免跑步技術每況愈下(習慣過長的觸地時間、後腳拉回身體下方的速度變慢等)。雖然在半馬或全馬的時候並不一定會用上這樣的速度,但已經有大量科學研究證實速度訓練能夠有效提高跑步的經濟性,也就是在同樣的配速下可以跑得更省力。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