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峰教練備戰 IRONMAN 70.3 完整跑步訓練計畫
徐國峰教練備戰 IRONMAN 70.3 完整跑步訓練計畫

鐵人三項指標性賽事 IRONMAN 70.3 Taiwan 於 9 月 13 日登場。因為疫情,反而讓平時奔走各地教學的徐國峰教練有更多時間訓練,並在賽前三個月決定報名參加半超鐵 113K 項目。他把這場賽事視為「實踐理論」的驗收,以總時間 4 小時 45 分、全程不看錶為目標,用這幾年摸索出來的理論系統規劃出一套「身心合一」的訓練計劃。看國峰教練備戰 113 半馬的課表與訓練眉角,非常適合跑者們備戰年底目標賽事的參考。

目標擬定:不追求時間,要求狀態

「我們追求的是成績,但其實成績是衍伸物。當你做到該做的練習,成績自然會變好。」

  • 最大目標全程不看錶:國峰教練自評,雖然目前無法回到選手時期狀態,或是跑出菁英成績,但期許心理狀態能達到菁英選手水準。意思是對自己的敏感度很高,無論比賽、訓練都能隨時把狀態控制穩定。

    所謂「狀態穩定」,是「跑完還想再跑,不太累但速度比以前好」的狀態,在進終點時沒有掙扎或氣喘吁吁,卻能保持速度。國峰教練比賽當天的目標,是在游 1.9 公里、騎 90 公里自行車後,無論天氣多熱,下車時還有體力想繼續跑半馬。

  • 時間目標 445 內:雖然不把重點放在時間上,但依照國峰教練 2012 年創下 113 的 PB,在較難的墾丁賽道總時間是 4 小時 34 分,在較簡單的台東賽道則是 4 小時 30 分。事隔 8 年,這次他的低標是無論多熱都應該能在 4 小時 45 分完賽,高標則是 4 小 時 34 分,至於三項分別的目標時間沒有特別設定。

2012 年的國峰教練
2012 年的國峰教練

國峰教練強調:「無論訓練或比賽不應該設時間!舉例來說,我游泳 1.9 K 的 PB 是 33 分,如果我游 34 分會覺得沒達成任務,游 32 分又覺得太快,影響心理。其實在比賽一個月之前,應專注於找到比賽時的體感,而不是時間。」

訓練課表:不重內容,重訓練品質

「課表內容對我而言不是重點,是在一定強度下是否能維持訓練品質?不是要一直變化課表,而是在同樣的課表裡發現變化。」

以下國峰教練的課表,自 6 月確定參賽開始直到賽前兩週,基本上沒有變動,但他在這之間不斷微調,做更細節的要求,不只是秒數上的要求。

名稱訓練內容
週一休息日緩游或游泳技術訓練
週二上午:自行車間歇
下午:游泳
功率4區10分鐘 x 3趟
週三上午:輕鬆跑 + 游泳力量訓練
下午:游泳
輕鬆跑 30-50 分鐘
週四間歇跑1K 配速 3:30-3:40 x 5 趟
(每趟速度比前一趟快)
週五長騎轉換跑步騎車 101K,騎完立即轉換跑步,以半馬體感跑 1-6K
(從 2K 開始每週遞增 1K)
週六休息日動態恢復
週日長跑90 - 120 分鐘
(以上訓練內容針對跑步,自行車與游泳不詳細著墨)

  • 間歇跑:訓練總時間超過兩小時,包括跑前 30 - 50 分鐘熱身、跑後收操。國峰教練的熱身做得非常充足,他一早起床滾滾筒,到操場後做關節活動度 → 肌力訓練動作 → 類似馬克操的各種彈跳動作 → 赤腳慢跑 10 分鐘穿鞋快步跑 3 趟。在這之間,還穿插站姿、跑姿的校正。

    特別的是,國峰教練的間歇休息時間沒有固定,大約在 2 - 3 分鐘之間,目標是靠體感決定休息到「有信心下一趟更快,但不會更用力」為止。

  • 長騎轉換跑步:長騎日的路線是從花蓮光豐公路至豐濱來回 101 公里,折返點休息補給約 5 分鐘。這天課表重點不只騎車,目標是騎完車還想繼續跑步。第一週騎完跑 2 公里(騎車刻意不看功率、跑步不看錶),其中第一公里慢跑抓節奏(配速約 4 : 30 - 5 : 00),剩下距離以跑半馬的體感跑(賽前兩週配速 4 : 02);之後每週遞增 1 公里,至賽前兩週跑 6 公里,賽前一週減量。

  • 長跑:國峰教練稱他的 LSD 是「上帝視角跑法」,跑步不設定要維持某個心率或配速,途中刻意用鼻吸鼻吐調整呼吸和身體狀態,專注力放在感受臀部位置、膝蓋彎曲幅度、頭部的位置,肩膀鬆緊、鼻子的進氣量。目前他以這個跑法最快可達配速 4 : 20,他對此表示︰「超級過癮!這狀態是你沒感覺有 420 配速,但速度就是出來了,而且不會累。」更進一步,他在鼻吸鼻吐時,把速度壓到聽不見自己的呼吸聲,此時配速約 4 : 50 - 5 : 00。

練後必做︰數據分析、寫日誌

「如果沒看分析、寫日誌,跑完就過了,所以我很強調要寫訓練日誌,重新反省訓練的過程。」

每次訓練當下,國峰教練刻意不看錶,照體感跑,待回家後再看數據分析、寫下訓練日誌,並回想對照練習時的狀態。他強調,因為跑步中有時會喘、會酸、身體會製造出許多雜音,想整合當下的大腦、心、跑步狀態和動作,就需要靠跑後的數據分析。以下是他在各種訓練中特別注重的數據︰

  • 長跑: 確認心率不隨著速度提升而飆高

    心率持平、速度提升︰理想的長跑速度是由慢加快,但心率持平或是緩慢上升。例如國峰教練在長跑 90 分鐘的最後 30 分鐘,從配速 5 : 13 提速到 4 : 43,但心率都維持在 154 上下,這代表有抓到跑步節奏、有運用落下角度(Falling Angle,指臀部偏離支撐腳前腳掌蹠球部的角度,即前傾角度)來加速,而不是靠主動用力加速。

  • 間歇跑: 確認恢復時間、平均心率和步頻
  • 1. 恢復時間低於 30 秒︰如果對某個速度適應越好,從跑完休息到心率掉回 70% 儲備心率(有氧閾值)的時間就越短。國峰教練運用 RQ 白金會員 專屬功能,可觀察每一趟間歇跑後恢復的秒數,如果在 30 秒內代表適應良好。他舉例︰「我賽前兩週的間歇第一趟配速 3 : 44,對我而言不算快,所以跑完 11 秒就掉回有氧閾值,後來每趟恢復時間 18 至 62 秒不等,我就會回想對照當時跑的情境。」

    各趟間歇跑後的恢復秒數
    各趟間歇跑後的恢復秒數

    2. 步頻不變︰每趟的平均步頻應維持接近,如果相差超過 10,例如從 186 掉到 175,代表後段腿已經僵硬了。國峰教練在賽前 1 個月的間歇跑訓練中,5 趟平均步頻都是 186,配速卻越來越快,從 3 : 38 到 3 : 26,而他沒有刻意計算,只是保持姿勢對準身體的中線。另外,他建議不要設定特定步頻,因為這牽涉每個人的身材等因素,有個人化差異,只要比較自己的每一趟有沒有太大變化即可。

    3. 最大心率差距 10 以上︰每趟間歇的最大心率如果與歷史最大心率只差不到 10,代表這趟間歇已超過負荷,兩者最大心率應差距在 10 以上較適當。國峰教練舉例︰「我跑 3 : 30 配速最大心率是 163,而我的歷史最大心率是 189,相差達 25 算是在正常負荷範圍。代表當天 1 K 跑 3: 30 這個配速是身心都可以接受的,沒有太大衝突。」

  • 自我測驗
  • 用競賽跑力調整間歇跑︰國峰教練在七月底自我測驗 1600 公尺,很滿意自己的成績(5 : 25 . 96)有達到水準。所謂「達到水準」,是以他之前測過 1000、3000、5000 公尺各項成績,運用公式算出 1600 公尺應跑的時間。這個計算方式類似 RQ 白金會員 功能「競賽跑力檢測」,輸入自己以往測驗 1.6K、3K、5K 等任一項目時間,除了能計算出競賽跑力,也可看到該跑力各距離的最佳成績,而如果其他距離都能達到這個成績,代表半馬和全馬較有機會達標。

 「競賽跑力檢測」RQ白金會員功能,輸入一項距離可得各項目距離的最佳成績
「競賽跑力檢測」RQ 白金會員功能,輸入一項距離可得各項目距離的最佳成績

相反地,如果你的 1600 和 5000 公尺水準差很多,代表跑力不平衡,此時長距離較可能跑低於水準,就得想方法彌補。國峰教練說明︰「在 RQ 競賽跑力輸入1600公尺時間,如果跟以往 5 K 成績不平衡,那我會先測一次 2 K 或 3 K,看我從哪裡開始掉速?如果 3 K 是平衡的,那就知道是 3 - 5 K之間卡關,此時我就維持 1 K 長間歇;但如果 1600 到 3 K之 間不平衡,那我會先將 1 K 長間歇下修到 400 公尺間歇,提升速度。」

總結
國峰教練備戰 113 的訓練,正是一場將理論 → 方法 → 落實的過程。他強調,任何一項運動的表現,都是整合「心 → 體能 → 力量 → 技術 」4 個部分的結果,而訓練對他來說是以身練心、是修行,每天訓練的目標則是「變得比今早起床時更好」。也希望他在 IRONMAN 賽道上,能順利展現出「變好」的自己。

國峰教練稱自己每天訓練的目標是「變好」
國峰教練稱自己每天訓練的目標是「變好」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