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我認為任何人想在某個領域不斷突破,要先有強烈且深刻的自知之明,要徹底地挖掘自我,分析自我,才有可能一再戰勝自己,能一再「自勝」之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這裡所謂的強者,並非是限於一再追成最佳成績與突破紀錄的菁英跑者,而是更廣泛地包括「不斷追求身心整體性強韌度的人」!

在學習跑步技術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想起美國當代神學家萊霍德.尼布爾曾說過的一段話:「神啊!賜給我平靜,讓我能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讓我能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事物!並賜予我智慧,讓我可以區別這兩者。」平靜與勇氣都是「自勝」的元素,它們跟體能無關,而是心的兩種運動特性。

訓練是為了變得比之前的自己更強,這需要挑戰自己的勇氣。這種奮力向前的決心,在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文化裡我們都很容易學到;但平靜地分析、檢討與接納現在的自己,的確很難在跑步這種運動來執行。在專業跑者的訓練過程中,這種冷靜的分析工作通常由教練來負責,而且這樣的人還同時需要具備知識與裝備,前者得花時間累積,後者(在過去)則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現代科技普及化之後價錢愈來愈親民了)。

大部分愛好跑步的跑者不見得有能力花錢請教練,但現代逐漸普及的穿戴裝置正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我認為它即是一種幫助跑者們認識自己的工具。就像學習使用電腦這項工具一樣,活在這個時代工作你可能很難不接觸到電腦;我相信跑步相關的穿戴裝置也會愈來愈方便與普及化,所以如果你也愛跑步,一定要學會善用這項絕佳的工具,因為唯有在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之後,才能確認接下來該往哪個方向邁進。

但因為目前的跑錶功能愈來愈多,我發現大部分買錶的跑者都只會在訓練後看里程數、平均配速或心率……等數字,反而不太瞭解「數字背後的意義」;當我看到能提升訓練效率的寶物就在他們身邊,卻不知如何利用,總覺得很可惜。

所以我跟幾位好夥伴一起開發了RunningQuotient來協助跑者與教練們,讓他們能利用現代科技所產生的數據來確定自己的優缺點,進而更針對性地來調整未來的訓練方向。

目前有關科學化訓練的產品,不外乎下面四種:

  1. 【課表/訓練計畫】跑者/教練/手機/雲端平台
  2. 【監控】跑錶/手機
  3. 【蒐集數據】跑錶/手機
  4. 【分析】跑錶/手機/雲端平台 → 調整訓練方向

1.過去是由教練開設訓練計畫,現在已有APP或網站可以自動創建個人化訓練課表,RunningQuotient 團隊的前個產品耐力網正是在做訓練計畫的線上服務,2.之後我們可以戴著跑錶或手機APP去訓練,透過它來監控自己的訓練強度、配速或里程數等數據,3.在訓練時,跑錶會把我們的生理和力學上的數據蒐集上傳雲端,最後4.由教練分析。

RunningQuotient的主要價值是第4步,目前這個平台可以從Garmin、MapMyRun、Epson與Strava使用者的海量資料中,進行篩選與分析出有意義的資訊給跑者和教練們,如此,跑者就能利用這些資訊來確定自己的優缺點,進而更針對性地來調整未來的訓練方向。

但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都只是工具,跑錶、APP或RunningQuotient永遠只是輔助,跑者本身才是主體。不要陷入數據之中,而對數值高低太過執著,數據永遠只是協助我們分析與認識自己的參考。訓練是一門藝術,沒有標準可言,就像雕刻家在打造藝術品時可以用直尺和圓規,但藝術品的優劣絕對跟尺規的精準程度無關,而跟創作者有關。身為跑者的你,既是創作者也是藝術品,現在工具的使用方式已經寫在這邊,用或不用它都沒關係,因為它只是工具,你才是主角。

但我們必須認清「分析自己,是變強的必經過程」,所以我希望你能透過RunningQuotient所提供的知識與工具,學會更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實力,進而變成一位更加強韌的跑者。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