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哥在加入UA鬥士挑戰營之前,平時都是跟朋友一起練跑,所以沒有固定課表。這次會加入挑戰營,是因為之前也有認識的朋友參加過類似的活動,期間都要嚴格執行課表,因此興哥想要透過UA鬥士挑戰營這個機會,一探週期化訓練的魔力。

這篇文章將會從興哥這12週的訓練經驗開始,然後聊聊阿甘盃當天比賽的成果,最後作出整個過程的總結。

這次的UA鬥士挑戰營為期12週,分成三個週期:基礎期、巔峰期、競賽期。課表的安排邏輯可以參考這篇文章:UA鬥士挑戰營:打造鬥士引擎的秘密

因為興哥是第一次執行週期化課表,所以先比較他在挑戰營前後的跑步記錄:

跑步體能訓練總時間(不包含肌力與彈跳訓練時間):

這兩個期間比較起來,興哥的訓練時數變大,除了表示他付出很多時間去訓練以外,也表示著他的身體能夠承受更大的訓練量。

在參加挑戰營之前,興哥的狀態起伏不定。下圖是他從2016年底一直到參加UA鬥士挑戰營之前的狀況指數圖表,由於經常感冒,導致多次跑步訓練中斷。他覺得自己的耐力基礎並沒有建立好,參加比賽都只能「靠老本(蠻力)」在衝,比賽後馬上又感冒,造成訓練斷斷續續,沒辦法累積訓練成果來達到更好的狀態。

執行UA鬥士挑戰營的週期化課表期間,訓練量是循序漸進地往上增加,除了讓身體能夠執行並適應每週所安排的課表之外,體能也隨之而上升,不再像以前會有很大的疲勞度累積,因而降低了感冒的風險。

基礎期主要以低於比賽強度的E配速進行訓練

基礎期對興哥來說是印象最深刻的,雖然在速度上完全沒問題,但因為他之前練跑的時間都會在一小時左右,長時間的課表對他而言相當乏味(基礎期主要課表最短70分鐘,最長120分鐘);但是卻讓興哥意外發現到,執行基礎期課表之後,體能提升、恢復速度變快,不再需要跑一休二了。

基礎期——E強度佔了近45%

大家可以在上圖看到,在基礎期與巔峰期之間(3/18~5/14)強度1區(E配速)所佔的比例高達44.8%,訓練時間9.5個小時,這區間的訓練比例,相比起參加挑戰營之前增加了不少。

基礎打好之後,興哥除了對於自己在巔峰期能夠一次又一次吃下很困難的課表,感到不可思議之外,他的信心也與日俱增。他回想自已以往在狀況好、氣侯又涼爽的環境之下,用同樣的配速來進行間歇課表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大熱天底下還能夠以穩定的配速去完成,非常有成就感。

巔峰期的10公里測驗,興哥的競賽跑力從53.9(前測的3公里)上升到了54.9(第二次測的10公里)。

興哥在第二次10公里測驗衝線後降速

競賽期主要以比賽強度的HM配速(半馬配速)來進行訓練

這期間的HM配速課表都強調依體感去訓練,目的是為了讓鬥士們在跑目標比賽時,能夠專心在自己的體感狀態,不受錶上GPS配速影響。雖然每週有一、二天的訓練量是整個挑戰營最大的,不過有了良好的有氧基礎之後,興哥都能夠安全地完成訓練。

雖然HM配速對興哥來說算輕鬆,不過這次的挑戰營剛好碰上夏天,天氣悶熱,加上他在夏天參賽的經驗不多,興哥開始自我懷疑:是否真的能夠在目標比賽中達到理想成績?

比賽日

這次興哥的成績是1小時43分46秒,競賽跑力為44.6,當天氣溫平均32度,最高氣溫36度,濕度約70%。根據興哥的說法,他的小腿在後段開始抽筋,讓他沒辦法以相同配速跑完後程。

以往他在半馬比賽中都不會抽筋,可能是因為當天天氣太熱,身體為了加快排熱,而排出大量的汗水,雖然已經在過程中補充足夠水分,但是身體還沒有適應長時間在大太陽底下跑步,於是身體開始發出信號,迫使興哥停下來。

這12週的課表興哥都有一一完成,但唯一不足的地方,可能就是缺乏耐熱訓練。在阿甘盃的前一週,剛好碰上了陰雨天而無法進行充分的耐熱訓練,導致身體無法適應當天情況。雖然最後一周有幾天是大熱天,但最後一周的課表,主要是幫助學員熟悉比賽配速,把狀態調整至最好,並不會有長時間的耐熱訓練,沒辦法讓身體達到足夠的適應。,這很有可能是挑戰失敗的最大原因。

興哥之前參加過的比賽大都是在天氣較陰涼的情況下進行。這次阿甘盃半馬,對興哥來說,可能是個不錯的經驗。

總結

雖然因為天氣太熱而在阿甘盃失利。但我想,他體驗了這12週的課表之後,對週期化訓練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興哥之後也能參考這次的課表,繼續進行訓練,挑戰下一個目標。

基礎期對興哥的幫助是最大的,一般上很多跑者都會忽略大量的輕鬆跑訓練,而興哥在之前進行高強度訓練後,很容易會感冒,然後因為生病而被迫中斷訓練。如果你也有這種情況,或許可以嘗試先把基礎打好,再來進行高強度訓練,讓訓練能夠累積下去,讓自己不斷的變強,達到心中的目標。

圖片來源:frank chang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