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化訓練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透過工具來收集數據資料,過去必須在實驗室內取得的數據資料,幸好在個人GPS手錶的普及之下,數據取得相對容易。

基本上除了原本GSP手錶會有的速度、高度、距離這些數據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數據類別,分別是「體能數據」與「技術數據」。

  • 體能數據指的是:心率、最大攝氧量、預估恢復時間、訓練效果(TE)等等。
  • 技術數據指的是:步頻、步幅、觸地時間、垂直振幅、觸地平衡、移動參數等等。

「到底在訓練和比賽時分別要看哪些資料?」

當你的GPS手錶收集到的數據越完整,分析出來的數據就會越精準。所以如何選擇好的訓練裝置成為科學化訓練的第一個重要課題。然而就在身邊越來越多朋友擁有GPS手錶之後,許多人就常問到「到底錶面要設定顯示哪些資料?」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目前自己設定的方式。


競賽頁面

這個頁面主要是為了競賽時所設定的內容,主要會有碼表計時、距離與配速。

在這裡我會讓「碼錶計時」占最大空間,除了能掌握經過總時間之外,還有就是要讓長距離競賽可以方便讀取。另外會讓配速顯示在此頁面才能及時控制當下配速,不至於太快或太慢。最後當然就一定要有距離,不然怎會知道自己跑多遠了。


間歇頁面

這個頁面是以記圈為主要內容,所以會有單圈時間、完成圈數與末圈時間。

通常在操場作間歇訓練時會是以手按記圈比較方便,這時就需要知道目前已經跑了第幾圈以及現在這一圈跑了多少時間,而末圈時間是要知道上一圈花了多少時間以利本圈做適當的調整。但我仍然會設定每公里自動記圈,這樣在比賽時也可以透過末圈時間知道上一公里的時間是多少,方便控制配速。


心率頁面

這個頁面主要是以心率為參考依據,所以會有心率、心率區間以及訓練效果。

在科學化訓練的規劃中,心率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參考指標,因此心率數據的呈現在練習時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以個人為例:在練習E心率及M心率時,我並不以配速為參考依據,取而代之的是以心率區間來控制強度。練習E心率時會控制在心率區間2.0以下,當然在練習M心率時就會控制在心率區間3.0以下。而訓練效果(TE)主要會利用在訓練期的休跑日或是競賽後的恢復跑,原則上會控制在3.0以下。


上述三個頁面是筆者最常使用的頁面設定,而對功能強大的跑錶來說其實還有更多資訊可以顯示。以Garmin Forerunner 920XT為例:在功能上還有"跑步動態"跟"跑步動態2"兩個頁面可以顯示,也就是針對跑步技術數據的呈現。目前我並沒有讓這兩個頁面隨時呈現在錶面上,主要是頁面太多切換不易,另外就是跑步技術大多是練習或競賽後才作數據分析,個人認為並沒有即時呈現的絕對必要,但有時還是會讓這兩個頁面出現,因為這樣會有一種手上這支錶好厲害好強大的虛榮心。

其實錶面的設定也是一門學問,基本上取決於個人使用習慣上的需求,所以是非常個人化的。而我最近也在嘗試新的錶面設定內容,像是新增第四個頁面,內容包括「距離、碼表計時、心率區間與配速」至於為何要這樣設定,大家就可以動腦思考一下了。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