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最大心率(Average Maximum Heart Rate)

要認識「峰值心率圖」,首先要了解「平均最大心率」的意義。它是指在一段特定時間區間內,從你上傳的數據中進行滾動計算平均值,並找出其中的最高值。例如,你今天跑了一場半馬,用時 2 小時,那麼「1 分鐘的平均最大心率」就是從起跑開始,以秒滾動計算每「1 分鐘」的平均心率。從起跑開始,這樣的區間會是「00:00 ~ 01:00」、「00:01 ~ 01:01」、「00:02 ~ 01:02」等,這樣持續進行下去,直至比賽結束。比如,當你跑了一分半時,計算區間可能會是「01:30 ~ 02:30」、「01:31 ~ 02:31」、「01:32 ~ 02:32」等,或者在跑了一小時後,計算會是「01:00:00 ~ 01:01:00」、「01:00:01 ~ 01:01:01」、「01:00:02 ~ 01:01:02」等。如此滾動計算,RQ 會計算每一段「1 分鐘」的平均心率,並從中取出最大值。這個最大值即為此次半馬比賽中「1 分鐘的平均最大心率」,又稱為「1 分鐘峰值心率」。

其他像是 5 秒、10 秒……、20 分鐘、30 分鐘…等平均最大心率的計算邏輯也一樣。計算出來所呈現出來的就是這張「峰值心率圖表」

▋圖表解說

▹ 縱軸:平均最大心率(每分鐘心跳數)

▹ 橫軸:時間區段(5 秒、10 秒、15 秒、30 秒、1 分鐘、3 分鐘、5 分鐘、10 分鐘、20 分鐘、30 分鐘、60 分鐘)

當你將數據上傳至 RQ 後,系統會幫每筆紀錄自動統計並生成「峰值心率圖表」(只限白會會員),這個圖表位於「單筆數據」的「分析圖表」部分。它將你今天的訓練、測驗或比賽的不同時間區段中的「平均最大心率」進行計算,並以直方圖(Histogram)的形式呈現。

主要呈現的時間區段包括:5 秒、10 秒、15 秒、30 秒、1 分鐘、3 分鐘、5 分鐘、10 分鐘、20 分鐘、30 分鐘,及更長的 60 分鐘。這些數據幫助我們快速了解在不同時間區段內的平均最大心率分布情況,透過直方圖的高度,清楚顯示出不同時間區段內的平均最大心率值。這也有助於我們一目了然地確認今天跑步強度的變化趨勢。


補充說明:RQ 的所有分析都是「以秒為單位」進行計算的,這也是 RQ logo 右上「角秒」所代表意義;然而,由於許多跑錶的預設模式是「智慧紀錄」,而這種模式的每個紀錄點之間的時間間隔並不固定,有時會超過指定時間,導致無法精確計算。如果希望 RQ 的分析更精確,建議將手錶的紀錄方式設置為「每秒紀錄」。


 

下面進一步介紹一些「峰值心率圖」的應用方式。

▋應用一:確認比賽/測驗是否有盡力?

如果是 10 公里以上的測驗或比賽,我們可以透過這張圖表來判斷當天的測驗是否有盡力。有盡力的話,30 分鐘的峰值心率,跟 5~30 秒的峰值心率的差值會在「5」以內。見下圖,這是其中一位跑者在 10 公里越野比賽的數據,在這段 10.39 公里的路線上,有 90% 以上是越野路面,他跑出 40 分 53 秒的成績(平均配速 3:56 /公里),透過「峰值心率圖表」我們可以判斷是否真的盡力了。

透過「峰值心率圖表」的分析數據可以看出:

▹ 5 秒的平均最大心率:187

▹ 15 秒的平均最大心率:187

▹ 30 秒的平均最大心率:187

▹ 3 分鐘的平均最大心率:186

▹ 5 分鐘的平均最大心率:186

▹ 10 分鐘的平均最大心率:185

▹ 20 分鐘的平均最大心率:184

從 5 秒到 5 分鐘的峰值心率幾乎沒有變化(只差 1),這說明這位跑者已經全力以赴,幾乎沒有放鬆。另外,15 秒的峰值心率(187) 與 20 分鐘的峰值心率(184) 差距只有「3」,表示他在比賽中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爆衝情況。若有過度爆衝,5 秒至 15 秒的心率數據會顯著高於其他時段。

一般來說,判斷該場比賽是否有盡全力,是看他的 15 秒與 20 分鐘的峰值心率差值是否在「5」以下。

他事後回饋:「這場比賽已經全力以赴了!」從上面數據可以證實他的體感是正確的,有時候跑者說盡全力,但 15 秒與 20 分鐘的峰值心率差值卻很大,可能高達 10 以上,那通常代表他一開始跑太用力了,導致後繼無力。所以這個峰值心率圖可以幫助跑者確認自己在長跑比賽中的強度是否穩定。

下面是另一位跑者,在完成 10 公里測驗後的「峰值心率圖表」,雖然這位跑者的狀況不佳,但他仍全力完成了測驗。我們可以看到他的 15 秒與 20 分鐘的峰值心率差值為「4」(185 - 181),這仍然是很小的差距,說明他在測驗中既沒有爆衝,也沒有過於放鬆,全程的強度保持得相當穩定。

 

▋應用二:有氧跑是否夠穩定(夠有氧)?

這位跑者的數據顯示,他在這次 120 分鐘的有氧跑中表現非常穩定,心率幾乎都維持在 1 區(135 ~ 156)範圍內,僅在少數時刻超過 156,最高達到 158,這顯示出這次長跑的有氧效果非常顯著,且他並沒有過度加速,距離心率 2 區上限(170)還有不少差距。(這位跑者的最大心率 193,站姿安靜心率 52)

這樣的跑步表現反映出他能很好地控制強度,尤其是長時間保持在有氧區間,這對於提升耐力和有氧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許多跑者在長跑中,特別是在中後段容易無意中加速,進入更高的心率區間,但這樣會削弱訓練的有氧效果。因此,若目標是在訓練有氧能力,關鍵在於保持強度的穩定。

透過「峰值心率圖表」,可以進一步檢查強度的穩定性。評估方式之一是比較 15 秒峰值心率與 60 分鐘峰值心率的差值,若差值維持在「10」以內,就能證明這次長跑的心率變動幅度小,強度穩定,符合有氧訓練的要求。

這樣的穩定性對於馬拉松等長時間耐力運動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避免體力過早消耗並確保後續能夠保持良好節奏,以延長有氧訓練的時間與效果。

 

▋應用三:最大心率是否需要更新?

由於瞬間的最大心率可能受到短暫外在因素影響,無法代表運動過程中的真實體能狀況,就算是真實的最大心率,把這種瞬間上升的心率當作區間設定的上限,也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在設定 RQ 最大心率時,建議使用 15 秒的峰值心率,而不是使用跑錶上的單次最大心率或短暫的 1 秒、3 秒、5 秒瞬間峰值心率。

「峰值心率圖表」可以幫助你判斷是否需要更新最大心率。如果在測驗或高強度間歇訓練後發現 15 秒的峰值心率高於之前設定的最大心率,你就可以根據這個數據來更新最大心率。

例如,在下圖中的情況中,這位跑者在一次約 30 分鐘的高強度訓練後,發現他的15 秒峰值心率比以往的最大心率高。如果跑錶正常運作且數據準確,那麼這位跑者可以將其最大心率更新為 196。這樣做有助於重新調整「心率區間」,從而讓之後的有氧訓練強度更精確地符合跑者的體能狀況。此外,這也能讓 RQ 的「跑力」與「配速區間」計算更加準確,進一步提升訓練效果。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