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Q 在跑力分析的頁面下方有一個原名為「各距離最佳成績」的表格,由於有很多人會誤解成是「成績預測」,並表示這個預測不準確。然而,事實上這個表格裡的成績並非預測值,所以我們將此改為「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表」。 這個表格並不是用來預測你可以跑出多少成績(過去很多跑者會誤會),而是讓使用者可藉由這個表格來判斷自己的跑步實力是否平衡,以及目標距離是否有機會可以再進步。
在使用這個表格時,要從自己的目標距離往下看。
以下為舉例說明:
目標全馬跑力為 50 的跑者來說,如果他目前各距離的近期 PB 都剛好達到「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表」所計算出來的時間,就代表他此時各項距離要進步的可能性都相近,包括他想要讓全馬再進步的機率也跟其他項目一樣。此時如果先攻五公里或十公里,讓全馬以下某個距離的成績先突破表中的成績,跑得比表格上的時間還快(比方說五公里從 20 分 11 秒進步到 19 分 30 秒),那他的全馬再進步的機率就會比之前更高了。
反之,如果這位跑者不知道這個表格(或不懂它的意義,以為它是在預測成績用的,覺得很準就不再關注它了),一直只練 LSD(低強度長距離訓練),沒有任何速度訓練,導致他兩個月後的五公里成績退步到 21 分以外,那他全馬再進步的「機率」就會比之前低。
表格中各距離的成績是否跑得到跟「破 PB 機率」之間的連動關係,對於速度愈快的跑者會更加顯著。
這邊強調「機率」這兩個字,是因為我認為所有的 PB 都是偶然發生的,透過訓練是讓破 PB 機率提高,但不管練得再怎麼好,破 PB 機率都不可能是100%。當我們從「機率」的觀點來看,比賽或測驗能否 PB,就像棒球的打擊率一樣,訓練只是在提高 PB 發生的機率,所以揮棒落空與出局(跑不出最佳成績)是必經過程, 再厲害的打擊者都有六到七成的機率會打不出安打,他們需要耐心等待安打出現,就好比耐力運動員需要耐心等待 PB 出現一樣。
如果我把們全馬的表現當作人類「耐力」的展現,那五公里與其他更短距離的速度正是耐力表現的基礎(速度是耐力的基礎),當較短距離的速度在表格計算出來的成績以下,全馬的成績也會被限制住,被限制的另一種詮釋方式是「進步的機率較低」。
那進步機率高或低的基準線在哪呢? 就是在 RQ「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表」中所算出來的時間。
--
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表哪裡看:
1. 打開 RQ APP
2. 點擊下方「分析」
3. 下滑就會看到「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表」
網站版:
1. 點擊上方「資訊看板」
2. 點擊「我的跑力」
3. 即可看見「同跑力對應各距離最佳成績表」